丹江口全力推动浪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
日前,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,全省20个美丽河湖上榜,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浪河成功入选。
浪河,作为丹江口水库南岸的重要入库支流,过去曾因流域内污染点多面广,叠加入库口汇水区特性,每年七、八月水华频发,导致水质从Ⅱ类降至Ⅳ类甚至Ⅴ类。
近年来,丹江口市肩负起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的政治责任,锚定“生态美、产业强、百姓富”目标,以“治山、治水、治环境、改习惯”为抓手,全力改善浪河流域生态环境,推动水质重返Ⅱ类及以上,流域水生态重建与恢复成效显著。
治山:从源头筑牢生态屏障
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,丹江口市坚持源头治理,持续开展“绿满丹江口”行动。划定263.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,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,定期巡查确保红线完整。针对源头区坡耕地、四荒地等水土流失地块,大力开展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、退化林修复,栽植乡土树种,以林涵水、以林固土。
去年以来,浪河流域沿线累计植树造林8533亩、封山育林2236亩,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,同比分别提高5%、5.5%、8%,减少水土流失29.4平方公里。同时,浪河流域沿线不断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,固本培元林地7万余亩。
在浪河流域沿途山场坡地,配套建设坡面水系、小型人工湿地,增强山体固定能力;在近村、近路、近水区域,开展坡改梯、林下种草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;在流域沿线山脚边、水库边、临河耕地边修建生态拦截沟,阻断面源污染物流入河库,实现清水下山、净水入库。
治水: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、零直排
针对浪河小流域污水收集处理难题,丹江口市立足“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”目标,推动污水“全收集、全处理、零直排”。
在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,完善厂内“双回路”电源、污水应急池,厂外增设人工快渗系统,对排放中水深度处理后排放。配套建设110公里污水管网,将水泥沉插管升级为钢带波纹管,强化“厂网一体”运维管理。
在农村,随湾就片建设77个微动力(无动力)农治设施,对不同居住形态农户采用差异化污水治理模式,终端建设储水池,污水经处理后通过灌溉系统回用或供村民取用,实现循环利用。
对流域内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,全面排查管网问题,严防跑冒滴漏。新建改造水冲式厕所1206座,拆除旱厕58座,整治排口153个,将农村厕所、畜禽养殖污水全部收集处理。
此外,将流域内所有农治设施、污水处理厂、雨污管网等统一交由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运维,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督监管,污水管网每隔20米设检查井,重要节点安装监测设备,实时在线监测。所有污水处理设施明确标识、“身份证”编码,畅通群众监督渠道。
在浪河水库安装生态流量机组,保障下游河道生态流量;在支沟内种植挺水植物,投放滤食鱼类和蚌贝底栖生物,提升河道自我净化能力,修复河道水生态。
治环境:乡村面貌焕新颜
为改变农村脏乱差局面,丹江口市对浪河流域沿线村庄实施国土整治、清洁能源建设、绿色低碳交通建设等举措。
针对流域内旱地多为坡地、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,大力推进国土整治,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建设高标准农田2150亩,推进小田变大田,减少零星图斑120块,提高耕地使用和农业生产效率;对集中连片坡耕地实施坡改梯1280亩,对分散坡耕地采取保土耕作,配套截排水渠,改善耕作条件。
推进土地集中规模化利用,鼓励农民流转闲置资源,引进集中连片规模市场经营主体5家,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142亩,提升土地资源价值。建立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市处理”垃圾收集处理机制,推行“两类四分法”,选聘“环保管家”负责垃圾收集转运,广泛开展垃圾分类达标村创建,推广撤箱换桶,配置四分类垃圾收集点、可回收物分拣中心,建设集中式沤肥池或分散式沤肥点,实现农村垃圾干湿分离、厨余垃圾就地沤肥。
同时,加快清洁能源建设,推进城乡供气一体化,建设燃气管网24公里,使用户数达2747户;光伏发电4200KW,安装太阳能路灯790余个、太阳能热水器3000余台、充电桩20个,油改电清漂船6艘。
加快绿色低碳交通建设,将浪河流域内26个行政村与主干线相连接,硬化黑化农村道路200公里,建设产业路120公里,助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。优化水资源配置,新建输水管线44公里,清淤河道20公里,实现“三库连通”,解决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问题;对浪河水库库坝前3公里范围清淤,平均清淤深度0.3米-0.5米。对63处地灾隐患点安装监测设备,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。
改习惯:截断污水入河源头
丹江口市将浪河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转变作为关键工作,从源头截断污水入河入库。为转变使用化肥农药习惯,浪河镇实行有机肥使用奖励补贴,每亩地补助52元有机肥资金,一吨秸秆可兑换600斤有机肥;加强农药市场监管,鼓励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,推广有机绿色食品认证,建立订单采购、优价采购机制。
对流域内1841户养殖户逐个摸排,建立管理台账,督促完善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设施,加强运行维护;改造卫生圈舍215个,新建集中式养殖点5个,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;由社会资本建设有机肥加工厂,收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。为转变畜禽养殖习惯,划定禁养区,禁止畜禽养殖,其他区域限制养殖规模、减少散户养殖;确有养殖需求的,在远离水源地建设集中寄养养殖场,鼓励散养户集中寄养,便于粪污收集处理;引导群众由庭院养鸡改为桔园圈养,减少病虫害,提高土壤肥力。
同时,积极引导退出养殖产业的群众转向种植业、手工业、旅游业,盐池河镇发展中药材增收690万元,白杨坪林区发展乡村旅游收入500万元,浪河镇发展茶叶收入4493万元,“水都巧姐”手工编织坊变废为宝,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。
为转变村民在河道洗物习惯,采取疏堵结合办法,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把不在河道洗东西纳入村规民约、干部巡河监管内容,与群众签订承诺书,定期发布“黑榜”,引导群众不在河道洗东西;另一方面,在岸上群众集聚区建洗物房,将洗物房的水接入农治设施。
此外,为转变村民使用塑料习惯,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,建立2个废旧农膜回收站,与农户签订地膜回收协议,实行以旧换新。
如今的浪河,水清澈如镜、岸绿意盎然、景美不胜收,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,纷纷自觉投身到守水护水、文明河流创建等行动中来,形成了群策群力、群守群护、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